2005年6月26日星期日

尼克·凯夫的专辑

在阿根廷时候写下的。那时候还没有Nocturama和那个双张,它们的评论会在稍后补上。这里也只有他和坏种子合作时期的专辑,生日派对的音乐固然令人着迷,可我现在却实在没有心情仔细地去品味那些暴戾的狂吠。

尼克·凯夫的表演是相当戏剧化的,他的很多歌曲都显示出复杂冗长的结构、叙事性和对话式的歌词、用不同的声调表现不同的人物,用声音的夸张弹性营造气氛和背景。从我稍后将贴出来的他的的专辑中你可以了解到,除了摇滚钢琴手之外,他还是一个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舞台剧演员。

关于爱情和信仰的话题,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From Her To Eternity

从她到永远是凯夫和坏种子合作的第一张专辑,从总体上来说仍旧是“生日派对”风格的延续:拖长调的神经质的演唱、铿锵的吉他和尖锐的音效、杂乱的鼓点、酒精刺激下充满含混欲望和粗野力量的歌词以及如果你没在听第一遍的时候把它砸烂就会在听第二十遍的时候爱上它的诡异旋律。翻唱的老歌《在犹太社区》是唯一一首旋律动听的,但是歌里讲述的冰冷的故事还是凯夫喜欢的少年黑帮的悲剧。凯夫展示了他撰写长篇歌词的才能,《圣徒哈克》《黑保罗的盒子》分别长达七分钟和九分钟。

The First Born Is Dead

对比长子已死从她到永远的封面,凯夫似乎收敛了不少他那副后朋克暴徒的狰狞面目,但实际上这张专辑咄咄逼人的死亡和暴力气息并没有减弱多少。在逼近的黑雨中不断重复一个神秘预言的《紫树镇》是我这张专辑里最喜欢的歌曲之一,《长痛列车》里“她不会再回来了!”的反复呼喊、《黑鸦王》从骨子里散发的邪恶气息、《敲打乔》里拖动铁镣的沉重音效和《通缉犯》里洋洋得意的西部片豪杰也都是非常有趣的细节。另外我最近才知道,原来“长子已死”也是《圣经》里的一个典故。

Your Funeral...My Trial

你的葬礼我的审判听起来像是坏种子从黑暗面转向光明面的过渡作品。米克·哈维的吉他仍旧代表死亡、血腥和浓重的黑暗,但是“生日派对”时期骇人听闻的野蛮旋律基本已经听不见了。某种温柔的东西从这个面貌凶恶的男人背后浮现,在情歌《伤感河流》中体现到了极致;《杰克的影子》讲述了一个令我着迷的故事(人与影的对话,鲁迅和村上都写过类似的题材);在《巡回演艺团》里,我发现华尔兹节奏居然能够变得如此可怕;《比善意还奇怪》中吉他创造的紧张氛围是这个乐队的拿手好戏。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嗯,这个专辑名字翻译似乎不太雅……非常遗憾的是,我对这一张翻唱专辑里翻唱的歌曲都不熟悉,当然除了那首《所有明天的聚会》,凯夫的版本气势非凡。曲目中有很多传统歌曲,但是尼克·凯夫的翻唱想必是颠覆性的。所有的歌曲完全打上了他的独家烙印:阴郁、敏感、神经质、压抑的暴怒、分裂的欲望……尽管这些歌的内容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是凯夫会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涂上地狱般的血红重彩,我们马上就会看到。

Tender Prey

柔弱的牺牲者把凄绝的旋律和阴森的主题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第一首歌曲《上帝的御座》无疑是凯夫最出色的作品之一。随着节奏越来越紧张,各种乐器次第加入,凯夫的演唱也由陈述变成了咆哮,死亡逐渐逼近的压迫感令听者热血沸腾:“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说实话我不怕死,我已经说出了真相!”我感觉the mercy seat这里指的不是约柜的金盖而是电椅,这首歌就是死刑犯的临终控诉。专辑里另一首以 Mercy 命名的歌曲对痛苦与死亡的描述也非常动人。

The Good Son

好孩子这张专辑里旋律优美的歌曲占了大多数,但是看着坐在钢琴上的纯真儿童总有些担心的感觉:凯夫的外表装得再和善,内心也是黑暗的。在同名歌曲中他便讲述了一个好孩子如何走上毁灭之路的恐怖故事。开篇的葡萄牙语铺开了专辑的悲痛情绪,《悲伤的孩子》平淡却深刻地渲染了这种气氛,一切在《流泪之歌》迸发。父子间的对话让一种无可名状的巨大的哀伤笼罩全曲,但即使无可逃避地面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苦难,歌者却又显示出坚强的决心,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意志让我不禁泪流满面。

Henry's Dream

正是从亨利的梦这张专辑我见识了凯夫卓越的戏剧才能。《爸爸不会离开你亨利》用颤栗的琴弦不知不觉地加强着血腥气氛,铺陈着一个渐入高潮的哥特故事;《兄弟我的杯子空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醉鬼形象;《约翰·芬恩的老婆》用音乐描述了一场黑帮械斗是如何逐步升级的,峰回路转、杀气渐浓,然而在高潮迸发之后突然舒缓下来,为这场并不光彩的情杀蒙上了浓重的悲剧气氛;《隐现的大地》对于我来说有个人的意义,会刺痛心脏的那一种。

Let Love In

对爱敞开心扉是凯夫音乐的一个转折——正如标题表明的,他在专辑中接纳了大量的情歌。曾经凶暴的歹徒对从前的生活感到了恐慌和后悔,试图在爱情中找到信仰,然而仍旧心存疑惧和失落。这种感情在专辑同名歌曲中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也是作者此时的心态。然而即使是情歌,凯夫可以把它唱得恳切感人(两部《你爱我吗?》),郁美深沉(《雨不再下》),也会把它唱得如魔鬼低吟(《爱人男子》)。非情歌中的一首《血红右手》在某集《X档案》中出现,凯夫那种邪恶的神秘感完美地烘托了剧情。

Murder Ballads

谋杀叙事曲是凯夫最为人称道的专辑,无疑也是他的巅峰之作。《乔伊之歌》从一个杀人越货的故事娓娓道来的却是出人意料的绝望而盲目的复仇,我也由此知道原来“血红右手”是弥尔顿《失乐园》里的诗句;《晃悠李》是一首上世纪三十年代民间叙事曲的翻唱版,每次最期待的就是结尾的那一阵乱枪;同姓的亨利·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爱的女孩还在痴痴等待,他却被爱他的女人(P.J.哈维)“永远”地留下了;接下来一个男人不动声色地讲述他如何杀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背景中浮现出野兽的低吟;在《野玫瑰生长的地方》,美丽与死亡以“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一定要死亡”的信念令人震惊地结合在一起,凯丽·米诺格和凯夫一起演绎了这个美得心痛的谋杀故事;《磨坊港的诅咒》的可怕之处在于冷酷的连环杀手竟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学生,因为她坚信“所有上帝的孩子都会死去”;可怜的玛丽·贝罗死于对陌生人的“善意”的轻信,歌曲背景的抽泣声令人同情;乌鸦简是一个弱女子,她奇迹般地对二十个暴徒实施了复仇;在血腥的奥马利酒吧,一场大屠杀(我强迫自己数了一下,在这首十四分三十秒的叙事曲中,主人公一口气杀了酒吧里除他之外的所有十二个人)的主角似乎只是为了满足对自恋的认同,而他却一再强调“我没有自由意志”……爱家人、爱情人、爱上帝,爱自己,爱成为了人们杀死别人的理由甚至信仰。凯夫试图通过不加评论的叙事探讨人最本质的两个主题:爱与死亡。九个故事(根据我的资料,专辑里应该还有四首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歌)从选材、创作到演绎毫无雷同,却一气呵成,既深刻又动人,绝对应该成为摇滚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应该记住的是专辑最后借鲍勃·迪伦的老歌告诉我们的:死亡不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凯夫在痛苦与绝望的尽头为我们点燃的烛光。

The boatman's call

你喜欢皈依了天主的尼克·凯夫么?在船夫的呼唤里,从始至终他都沉浸在淡淡的伤感、恬静的沉思和动人的旋律中。他似乎真的在主的抚慰和爱情的阳光中找到了归宿。这时候再拿出从她到永远来听谁能相信这是同一个男人?我们已经经历了他的蜕变过程,到今天凯夫终于羽化成形。谋杀叙事曲是凯夫黑暗一面的巅峰,从此他已准备告别暴力与死亡,告别愤世嫉俗的刻毒讽刺,告别对基督既恨又爱的双重感情。然而,为何封面上凯夫的目光仍然如冬狼般锋锐、却似乎身处牢狱之中?那个黑帮杀手还会回来么?我期待着。

No More Shall We Part

凯夫在我们再不分离中继续着他悲伤的情歌和精神上的探索。但是,在《哈利路亚》《十五英尺的纯净白雪》《哦我的主》《悲伤的妻子》等歌曲中久违了的摇滚段落冲破了沉郁舒缓的钢琴,证明凯夫血液中潜藏的野性仍在流动。我最喜欢的是开篇《当我悲伤地坐在她身边》。凯夫平静地描述着玻璃窗隔开的两个世界以及对这种疏离无可名状的悲切。他的写作手法一如海明威,仅用平淡的叙述托起强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确实只有走过了暴怒时代的凯夫才能够触及。凯夫以他四十五年的人生试图告诉我们:或许只有爱,才是在这个世界的苦难和罪恶中幸存的唯一希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