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7日星期一

从村上春树的世界出来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男人,可以不可以在读一部小说的时候流泪。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变得非常麻木,《读者文摘》和《泰坦尼克》之类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就如同石子投在石门之上。能够打动我的,只有死亡与苦难。于是我不知道如何解释,何以读到渡边彻放飞萤火虫的一段我会不由自主的哭起来。哭得那么厉害,以至于我都失去了勇气再看第二遍。

悄悄插进我心的的利刃,是《挪威森林》里萦绕着的那种青春的纯真。然而,只有深深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你才会明白,透过最纯洁的东西,只可能看到最深沉的哀伤。这个,使我感到格外的悲凉。萤火虫摇曳的火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村上春树最喜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对岸港口的绿色灯光。似乎伸手可及的,曾经是你生命的一部分,然而你却明白它已永远失去,你再也触摸不到。高昂的理想,青春的冲动,飞翔的激情,初恋的爱人……全都离去了,或许,已然忘却了。

所以,尽管《挪威森林》是村上最令我感动的作品,可是我还是觉得《青春的舞步》是他最出色的小说。《挪威森林》给我的是一种淡蓝色的缓缓流淌的悲哀,《青春的舞步》强加于我胸膛的却是浓黑的漫无边际的痛苦。如同我的一个梦魇:在无尽的夜色之中,有一种充溢着整个空间、无形却有质量的液体,在慢慢地逼近你,你用眉心感觉到它,你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但是你无处逃避,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地听任它最终将你吞没。这种缓慢增长的压抑在弓吉消失在墙那一边的一刻终于踏碎了你的灵魂,绝望在最黑暗的世界里给你的心脏致命的一击。

有一天晚上,我和当时还是我朋友的老婆在电话里聊天。我对她说,我真害怕有一天你会突然消失。她在电话那头我看不见的地方温柔地说,不会的,我不会从你的世界里消失的。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问她:你真的能够明白我吗?

喜欢《青春的舞步》也许是因为它的故事和我的心态恰在某个角落里共鸣: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深深地感到迷惑,并且力图顺着遥远的回忆依稀的痕迹找寻过去岁月的生活与感情。(这个主题使我写出了我自己感觉最好的一部长篇,《阳光照在你疯狂的影子上》)。

从海豚旅馆走回过去,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有羊的世界。说实话,我觉得《寻羊冒险记》在文字上不如村上的其它小说具有摇动人心的震撼力,结构也显得单薄,或许是因为它成书较早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好故事的《寻羊冒险记》和《青春的舞步》构成了一个整体,它青涩的不成熟恰恰真实地表现了一种青春的激情,鼠在最后与恶势力同归于尽的绝决令人血脉贲张。这是村上小说中唯一一部让人感到心热的作品。

最冰冷的一部当然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遍覆白雪的静谧世界以及无声地在雪中死去的独角兽,不见阳光的地下迷宫和埋伏在黑暗中的邪恶夜鬼,村上在这里讲了一个最诡异和冷酷的故事。我更喜欢世界尽头里的故事,主人公为找回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付出的努力让我觉得那好像我自己。可是他最后甘心地失败了,他静静地死在汽车里。他死了吗?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心是不是死了?我知道,在和自己的战斗中我们注定失败,然而我们仍旧不能停止挣扎——死亡并不意味着失败,而妥协却是。这部作品精心编织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在一阴一阳两条主线的交错斗争中,世界尽头雪花的沉默逐渐盖过了冷酷仙境阴湿的诡异。就好像冰川一般缓慢却不可抗拒地在你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将你致命地拖向寒潭的中心,就好像飘飘的雪花轻柔的覆盖在你的身上从脚踝到腹部到胸口到口鼻,直至把你最终窒息埋葬。然而,小说的结尾未必是黑暗的,无论如何,主人公或许是真的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看的一部长篇是《奇鸟形状录》。那是一个周末的深夜。那个周末不知道为什么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宿舍里。烛光在无声地摇动。老者讲述着蒙古荒漠上的那口深井。当我从那个激荡着莫可名状的暴力漩涡的世界里挣扎着抬头时,白雪已经覆盖了清晨。从上铺翻身下床,我压着积雪骑车两个小时到经贸大学去看一个女孩。

让我不能释怀的是,一个曾经在你生命如此重要的人,最终竟然就这么消失在茫茫人海当中,你都不知道她在哪里。令我更加迷惑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东西当我们还不知道它们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或许这就是我们身处的世界,这就是村上,还有加缪、冯尼古特、约瑟夫·海勒他们描绘的那个荒谬的世界。

但是,村上在《奇鸟形状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我心仪的所有作家都指出了同一条道路——反抗!这不是英雄的反抗,而是小人物的反抗,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西西福斯努力地推石上山,罗斯瓦特装疯卖傻,约塞连拼死逃生,而冈田亨则下到深井并且奋然一击!或许,这条道路哪里也到达不了,但是从笠原May插在我口袋里的小手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一种温暖,感觉到也许明天爱人的微笑仍是值得期待的。

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便是对这荒谬世界的最好回应。

完整文章……

2005年2月5日星期六

欢愉至死Amused To Death

听说明年4月Roger Water要来北京开演唱会,我想我一定不能错过的。很好奇,他会不会选唱Wathcing TV这首歌呢?
************************************************************
这篇东西原文来自一篇非常有名的国外评论,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国内同好整个翻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坚持完成了它,因为也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加了进去,包括对那件我们都熟悉的事件的看法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媒体的思考,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东西。因此可以说这篇作品是“编译”的吧。
************************************************************
这张专辑开始于一片细碎的虫鸣,阿尔夫·雷泽尔向我们缓缓讲述着《比尔·哈巴德的叙事曲》。那是他脑海中永远一个徘徊不去的幽灵:他是如何在二战的杀场上发现受伤的比尔·哈巴德,又是如何不得不丢下他转身离去。如泣如诉的音乐被雷泽尔祖父般苍凉的嗓音割裂着,随着故事渐渐拉开惨烈的场景而起伏,渲染出沉痛难言的色调。歌曲开头音乐的电视机转换频道的声音将成为整张专辑的主线——媒体是如何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的。歌曲的结尾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女孩说:“我才不管什么战争,要是打仗的话,我倒是也想看看,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头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然后频道又飞快地被换走了。

第二首《上帝所欲,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用大音量轰炸的方式来表明大众媒体强加在受众身上的力量。歌曲不断重复着几个关键的句子。首先是“上帝所欲,上帝即得”,就是说不过个人的意见如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次便是不断列举“上帝”所欲得的东西,里边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战争,有和平,有塑胶炸弹,也有法律,上帝是不偏不倚的,与道德无关。最后沃特斯宣判说:“不用惊讶,这可是教义。”不必追问上帝到底要什么,因为即使你不喜欢,上帝仍旧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在这张专辑里,我认为上帝可以同时按原意理解为一种人类最终的宿命,理解为被权力者掌控和异化的偶像,以及理解为无处不在硕大无朋的大众传媒,也就是当代西方社会的新上帝。

沃特斯后来解释说:“我对所谓宗教教义深感不安。当乔治·布什发动海湾战争时说上帝站在他那一边,我听了之后又惊又怒。在1992年,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力量的人竟然可以把政客的花言巧语说到这种地步。不过这就是他必须做的,拉拢选票来维持权力,再利用这个权力发展美国的工业。”

专辑中屡次提到的猴子,很明显比喻的是人类。专辑封面上的猴子/猩猩看着电视,费尽心机地想要明白他和其他猴子/猩猩的关系,这就是人类的尴尬处境。这一段歌词“坐在角落里的猴子,把学到的教训写进书本”相当于说,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教义。这首歌里我最喜欢的音效是那扇沉重大门的开启以及随之喷涌而出的排山倒海的合唱,展现着现代宗教——媒体控制之下现代人的狂热与迷醉。

同样是换台的声音引出了柔美舒缓的第三首歌曲《完美的感觉,第一部分》,这首歌讲述了人类如何踏上这条不归之路。最初的一幕就是猴子面对战争的废墟,他坐在乱石之上,手里握着一根破骨头,“把伊甸园留在了身后”——人类被逐出了永恒的乐园。然而,在短暂的困惑(“他说妈妈妈妈,总统是个大笨蛋,我们干吗要没完没了地读这些技术手册?”)之后,人类并没有汲取以往的教训(“记忆是陌生人,历史是给傻子看的”),而是开始在宗教中寻求赎罪和寄托(“他在圣书之池中洗净了双手”)。“人类不过是全能上帝手中的一个工具”,这是否就是说,人可以因为投身于宗教而免于对他的行动负责呢?这里一个绝妙的讽刺是歌曲的最后一段:“人们给他一艘核潜艇,派他去寻找伊甸园”。

《完美的感觉,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不着痕迹地一气呵成。为什么传媒能让人们坦然接受违反人性和逻辑的东西?注意歌曲不断重复的这一句:“你没看到么?所有这一切都都会带来完美的感觉,以美元和美分呈现,以英镑先令和便士呈现……”是啊,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以金钱衡量的时候,任何事情似乎都有了意义。然而爱情、忠诚、同情、勇气以及一切人类的情感又如何呢?它们如何来衡量呢?歌曲在后半部分导演了一出经典黑色幽默的闹剧,在那里电视节目主持人把战争当作体育比赛来解说,紧接着有关金钱制造完美感觉的荒谬警句由气势宏大的合唱唱出,起到了和“上帝所欲上帝所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出格的勇气》表达的是和《完美的感觉,第二部分》一脉相承的思想:媒体将战争美化,使之披上光荣神圣的华丽外衣,从而令人民心安理得地接受战争这个怪物。歌中“我俯瞰约旦河,我看到了什么”是直接引用了另一首歌曲《摇低可爱的战车》中的一句歌词。在那首描述死亡的歌曲里,天使便是沿着约旦河将死者带入天堂的。但是在《出格的勇气里》你会惊讶地发现主角是通过瞄准具观察约旦河的!同时,歌曲慢慢将注意力引向普通士兵接受的训练,他们已经被培养成了凭本能作战的机器。就这样,在所有人眼中,战争就和一个令人兴奋而且无害的电视游戏无异了。

有上一首歌曲的承上启下,《今晚晚回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将视角对准普通士兵,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武器造成的破坏,因此也不会感到内疚和痛苦。士兵“在舒适的例行工作中,在军事生涯的壮美中非常安全,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没有问题只有命令,还有飞行飞行飞行”,从军变成一种舒适而麻木的生活,他们就这样与被他们杀死的人剥离。在沃特斯看来,普通士兵没有过错的,他们不过是在服从命令。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各塑造了一个苦苦等待家人回家的妻子形象,分别在牛津和的黎波里(从随后的爆炸、玻璃碎裂和婴儿啼哭的声音我们知道了这位黎巴嫩妇女的命运),这一对比震撼人心。

歌曲再一次激愤地谴责了战争的娱乐化,最直接的词句是:“他善良的山姆大叔已经投资了十万亿,把这件好玩的事业做成一个战斗电子游戏”。不管是参战者还是观战者,他们似乎都相信战争不过是狂欢派对缤纷的平面图像,他们对暴力已经麻木不仁了,甚至“看到孩子们流血也没什么,那在电视上看上去挺刺激的”。他们关心的只是娱乐,已然忘却了人类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第二部分的《今晚晚回家》讲的是士兵回国后将受到的英雄凯旋般的待遇,这也是美化和神化战争的一个重大阴谋。

话锋一转,《太多的绳子》把矛头对准了人性的贪婪、罪恶以及满足于物质恩惠的本性。歌曲开头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而又极端普通的故事,背景是在淘金时代,在那时友谊甚至抵不上一小袋金子。有人认为被抛弃的那个可怜虫“鲍勃”暗指平克·弗洛伊德的制作人鲍勃·埃兹林。“你不一定非要是一个犹太人,才有资格反对屠杀”这一句和《完美的感觉,第一部分》中“德国人杀犹太人、犹太人杀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杀死人质”遥相呼应,一语道出我们这个世界悲凉的荒诞属性。电视上又出现了越战老兵回到越南、看到他们使用的毒剂留下的怪物(这里可能指的是橙剂导致的胎儿畸形,也可能寓意战争已经把这些士兵自己变成了怪物)的凄楚场景。沃特斯尖酸地写道:“这是你的新款法拉利么?不错么,不过我还是想等F50出来”——当一切苦难和不公围绕在四周,使人难于呼吸视听的时候,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关心的只是炫耀财富。悲痛愤懑难以发泄,在这首歌里以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呐喊出来的“泪水灼痛了我的双眼”是整张专辑最感人肺腑的段落之一。

沃特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穆斯林或基督徒,毛拉或者教皇,布道者或者写下教义的诗人,给任何一类人太多的绳子,他们都会把它搞得一团糟”。这是在说,任何一种宗教获得了太多的权力和财富,都不再能够坚持他们最初真诚的信仰。

《上帝所欲,第二部分》延续了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列举了一大串世间或善或恶的存在,但是音乐的力度却柔和了许多,似乎是在为了过渡到第三部分做准备。在歌曲开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伪”福音教派牧师电视布道,沃特斯恶毒地把很普通的布道词中的“教堂”换成了“电视”、把“信仰”换成了“金钱”,构成了令人坐立不安的强大讽刺。在揭示上帝所要的东西的最后,沃特斯写道:“上帝想要他的秘密,永远不被揭示”。当我们理解了上帝在这张专辑中的含义之后,看到了这里不禁会会心一笑。

这一篇评论认为《上帝所欲,第三部分》似乎展现了人类脱离媒体控制的希望,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猴子转过身去的行为是非常茫然的,这一部分表现的意境也非常混乱。音乐上和前两部分大相径庭,舒缓而沉痛。杰夫·贝克有一大段刺痛人心的吉他独奏,这个时候沃特斯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他的音乐并没有因为失去吉尔莫而失去用吉他讲述故事的能力。

《看电视》这首歌定然会在我们这里引起争议,因为我们会听到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丰富,我已经慢慢了解了许多从前并不知晓的事情,并且相信真相总有被说出的一天。这里我也不想照搬原文的评论,只是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由于原声吉他的使用和唐·亨利的和声,歌曲变得格外亲切感人。沃特斯要竭力表达的是“我们除了看电视什么也不能做”这种无能为力的虚弱感,“她是我们每个人的姐妹,她是我们失败的象征”。这是我时常能够体会到的感情。但事实上,我并不是完全赞同沃特斯对媒体全盘否定的看法(毕竟我也是新闻工作者)。我相信,媒体在整体异化的同时,仍有人前仆后继地实践着新闻工作者揭露真相、打击丑恶、扶助弱小、主持正义的理想和人类的良心,尽管他们几乎都最终失败或必将最终失败。如果没有媒体,我们连许多基本的事实都看不到。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就算你看到了事实,你又能如何呢?我这些日子关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就在深深体会着这种虚弱感。但是或许希望也在这里。这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态度和“看电视”的人的态度,假如媒体能够以良心说话,受众能够以人性行动,那么人类似乎未必一定成为少数人手中的傀儡。这次全世界的媒体反叛(美国本土的媒体除外)和反战示威游行就是明证。

这首歌令我感兴趣的还有后半段沃特斯列举的其他烈士,他告诉我们:她与他们并不相同。这些人包括克罗马农人(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一支消失了的人类文化,我尚不明白这里的寓意)、被斩首的苏格兰安妮皇后、冷战的牺牲品罗森堡夫妇、一个不知名的犹太人以及一个不知名的尼加拉瓜游击队员,此外她也不同于那些被人类残忍杀害的渡渡鸟、Kankabono(哪里也查不到这个词)、阿兹特克和切诺基印第安人。

《三个愿望》是一首很容易被忽视的歌曲,我却觉得它恰好是沃特斯一生的写照。看看他对瓶中的神怪提出了三个什么愿望:“我希望黎巴嫩人能生活得快乐(社会责任),我希望有人来帮我完成这首歌(事业与灵感),我希望回到童年,父母都还健在(人生)。”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你想要她回家,可是你已经用完了你最后一个愿望。”被遗忘的,是爱情。这正是这些事物在沃特斯生命中的位置顺序。

《这是奇迹》是我所听过的最感人的歌曲之一。简单地陈述巨大的荒谬,在尖锐的嘲讽中悲怆地控诉。音乐听似平淡,沃特斯的低吟却浸透了痛意。沃特斯上来就列举了一连串西方现代“文明”(实际就是娱乐方式)对古老文化的侵袭,并将其归结为“在全能上帝的恩惠之下,在商品社会的压力之下,人类开化了自己,这是一个奇迹”。接下来的讽刺触目惊心:“我们有成仓库的黄油,我们有甜酒的海洋,只要我们需要我们就有饥荒,我们还有预谋的罪行”。很多人能在奔驰、保时捷、法拉利和劳兹莱斯之间充分地选择,但绝大部分人却只能任由别人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有关喀西马尼园的典故,似乎在暗示人类对自己的背叛。而“一个诚实的人收获了他所付出的,一个俄亥俄的农民还清了贷款”这种理所应当的事情也被称为“一个奇迹”,是令人欲哭无泪的嘲弄。最后对韦伯音乐剧的黑色幽默表达了沃特斯对整个西方文明空洞的娱乐方式的愤恨。歌曲结尾刀锋般直插云霄的女声欲说还休、欲走还留,将压抑的痛楚释放为最后的撕裂。

主题曲《欢愉而死》在淡然的陈述中开头,主人公开始对这种舒适而麻木、一切都变成娱乐和商品的生活感到困惑。但是已经晚了,“没有想法可思考,没有泪水可哭泣,所有的一切都已被吸干,滑向生命的最后一息”。至此整张专辑忽然被推上高峰,人类在欢愉的高潮中迎来了自己的末日,而以前一直在幕后隐现的“外星人”走上了前台。且看这一段大浪淘沙般的精彩结尾:
我们眼看悲剧展开,我们按指示行事,我们买了又卖,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但这一切已经结束,我们叫嚣隳突,我们开上赛车,我们吃掉最后的美食。在群星中间,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监视着一个微弱的光点,那是我们最后的欢呼。他们发现我们的幽影,都于电视机旁聚在一处。他们多方探测,他们重复试验,他们查遍了所有的资料,但外星人人类学家仍然找不到头绪。但是当他们排除了我们悲惨灭亡的每一种可能,只剩下了最后一种解释:这种生物令自己欢愉而死。没有泪水可哭泣,没有情感可留下,这种生物令自己欢愉而死”。

专辑在杜撰了一个冯尼古特式的结尾之后并未就此结束。原来,阿尔夫·雷泽尔的故事也没有完,这也许是最后的希望所在。雷泽尔告诉我们,因为看到哈巴德的名字和阵亡将士纪念堂里成千上万的名字安息在一起,纠缠他74年的噩梦现在已经消失了。或许,如果我们并不任由人性死去,而是努力和他人沟通,我们仍能找回真诚的情感和泪水,从而挽回在无聊的娱乐中欢愉而死的命运。

完整文章……

2005年2月4日星期五

平克·弗洛伊德的专辑

1967,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黎明大门前的风琴手,平克的第一张专辑。充满了席德·巴瑞特迷醉中的疯狂呓语,那些古怪的音效是否其实是他头脑中五彩缤纷的钻石碎片呢?巴瑞特是天才,而且和大多数天才一样,他也是疯子。《宇宙之王》《星际狂飙》是专辑中闪烁科幻色彩的经典作品。
1968, A Saucerful of Secrets
尽管巴瑞特只在最后一首歌中出现,但一碟秘密仍是他那个迷幻头脑的外延,乐队的其他成员不过是他的分身。同名器乐曲仍旧是早期先锋迷幻音乐的经典之作,不过我们这些并不吃药的聆听者需要几乎不可思议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妙。我们还在这张专辑的《克莱格下士》中第一次接触到罗杰·沃特斯对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我并没有好好听过这张专辑,但这封面我太喜欢了。
1969, More
更多是一部电影原声音乐,我是说这是恐怕是真正的电影配乐而不是后来找若干歌星的随便什么歌买来版权就放在一个集子里。因为这里边的曲子都太短了,实在不符合平克的风格,感觉所有的声音都是戛然而止,与电影中的蒙太奇碎片很相像。所以我总觉得这张专辑只能称得上是“小品集”。吉尔莫展示了很棒的西班牙吉他,但是还是:太短。倒是很想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仔细看了看封面,好像是唐·吉诃德大战风车。
1969, Ummagumma
可怕的实验作品考验我们对先锋音乐的欣赏能力。首先它有一个我不知道怎么翻译的标题;其次有一个我见过得最长最无趣的歌名《几种小型皮毛兽聚集在一个洞穴里用鹤嘴锄挖洞》;而且,里边还有以我敬仰的西西弗为主题的阴森可怖的乐曲以及其它不忍卒听的冗长的曲子。这也是我买的第一张平克早期音乐专辑,当时几乎绝望了。当然,几首重新演绎的现场版旧作仍然是相当精彩。
1970, Atom Heart Mother
著名的奶牛,原子心母亲。最早听有待在一次一个小时的节目中放过两首平克20分钟以上的大曲子,一首是《回声》,一首是这个。虽然从小标题看不过是描写一个反抗专制家庭的故事,但是乐曲听来却远为气势磅礴和耐人寻味。浅吟低唱的《如果》和洒脱不羁的《68年夏天》都是听来令人微笑的歌曲。但磁带另一面的《阿兰的迷幻早餐》不知道为什么音量非常小,的确非常迷幻,一个令人昏昏欲睡的早晨。
1971, Meddle
层层叠叠的干涉条纹,绵绵不绝的回声。纯净的滴水,呜咽的风声,寂静的钢琴和倾诉的吉他……“今晚,没有人为我唱起摇篮曲,没有人为我合上双眼;于是我打开窗户,向着天空呼唤你的名字……”23分钟的乐曲总是在不知不觉的热泪盈眶中消逝。广袤无边的空间与时间中孤独的旅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张专辑的其它歌曲我几乎从来不听,除了那首在各种演唱会上都要演绎的《这些日子中的一天》
1971, Relics
遗迹是平克第一张精选专辑,但其中也有不少新歌,而且非常出彩,尤其是那首《朱丽娅的梦》。如此纯净透明,你甚至可以听到歌手的舌头在嘴里轻快地跳动。叠句的回环,脆弱的纯真,令人伤心欲绝。这里还有两首巴瑞特留下的作品,可以作为对这位天才疯子的怀念。还有,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张封面,我的打口带封面是一张古怪的笑面木偶,会令人做恶梦的那一种。
1972, Obscured by Clouds
乌云笼罩是又一张电影原声专辑。音乐精致,相当有整体感,但是没有什么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或许没有六分钟以上长篇巨著的平克总给人不够过瘾的感觉?或许我们应该这样想:此时的平克·弗洛伊德,正在秘密耕耘着那将永远悬在人们头顶的月之暗面。
1973,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当然,三棱镜折射出的就是月之暗面。还用说什么呢?凝滞的心跳,无数钟声的唱和,回旋直上云端的吟咏,冰冷的收银机,我们与他们之间无奈的战争悲歌……所有过去的,所有现在的和所有将来的,都在太阳下共鸣,而太阳却隐没在永远的月之暗面背后!这张专辑中许多音响效果的运用甚至平克自己后来都未能超越。不过,在我看来,超现实主义的思想性无论如何精妙,也永远无法与对冰冷现实的关注相比。因此这并不是我最喜爱的平克专辑。它排在第三或第四位。
1975, Wish You Were Here
希望你在这里,巴瑞特。我所有的朋友们。也希望每一个我们曾经拥有的梦想,曾经的青涩爱情,曾经的少年轻狂,曾经的书生意气,曾经的欢笑与泪水,痛苦与愤怒,曾经为这世界无尽的阳光与苦难写下的每一句诗、唱出的每一个音符、抹下的每一笔色彩,曾经的失眠夜晚的星空,音乐与缭绕的香烟……希望这一切点点滴滴都还未曾随着青春死亡而永远地失去,希望……《阳光照耀你这疯狂的宝石》成为了我某部小说从始至终的线索。
1977, Animals
猪,羊,狗,三种动物写成的警世寓言,摇滚乐的《动物农庄》。飞翔在发电站两个烟囱之间的的确是一只猪。这部概念专辑显然会遭到市场失败,因为《会飞的猪》太短,三首主题曲又太长,根本无法在电台播放。所以我很佩服当年的有待,在他的节目里我听到了《猪》《狗》的完整版,而且还记得很清楚他说:“三种不同的猪,你是那一种呢?”呵呵,那首歌里边模仿猪的哼哼声可真是惟妙惟肖啊!
1979, The Wall
迷墙是一张多多少少改变了我的人生的专辑。十年前听起来是推倒大墙的愤怒,现在却只剩下无边的悲凉。在成长中我切切实实地体味着大墙竖起每一个痛苦的细节。那时我是被高墙围困的不羁灵魂,现在我是高墙的一分子,墙上的另一块砖。看穿了其中的圈套不等于可以逃脱。在这个意义上,迷墙等于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音乐作品的不朽,迷墙把这世界冷酷的现实展示给人们,而每一个听过没听过它的人都在前仆后继地验证着它铁一般的严酷和真实。这部沃特斯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在凄凉的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使作者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家。我们仍旧是墙上的另一块砖,只不过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我们都成为了西西弗。
1983, The Final Cut
这的确是平克的最后一刀。很多人认为这是他们最失败的一张专辑,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它是我最喜欢的三部作品之一。这的确几乎是沃特斯的个人专辑。和《瞬间失误的理由》相比,它与《关于搭车的赞成和反对意见》更为一脉相承。沃特斯在《迷墙》中表现的反战观点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整张专辑悲天悯人的情怀催人泪下。音乐上也是承接起伏,一气呵成。我所崇拜的,不是弥漫着前卫音效、制作精妙的平克·弗洛伊德,而是对社会和人性怀着强烈责任感的平克·弗洛伊德,尽管这种责任感近乎偏执。最后一刀需要极大的勇气。
1987, 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
瞬间理智的丧失是丧失了沃特斯的平克首次出击。不用说我很失望。少的到底是什么呢?音乐好像是重了很多,但是没了沃特斯冷嘲热讽的歌词和他戏剧化的演唱,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也没有了,很难找到从前那种感人肺腑的力量。不过,从这里开始,吉尔莫的吉他挣脱了束缚,经常有大段如泣如诉的独奏,几乎独立成章,成为后期平克的亮点。从纯音乐角度说,《学会飞翔》《悲痛》也是相当精彩的作品。
1994, The Division Bell
藩篱钟声是一个象征。在英国议会表决前的钟声响过之后,你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和两个针锋相对的铁脸(和木脸)一样,这是吉尔莫和沃特斯的碰撞。然而,虽然专辑里出现了《你想从我这里要什么?》《南辕北辙》这种无聊的公开挑战,《太高的希望》却动情地追忆起了当年共同闯荡的岁月,在傲然回首中对老友露出了宽容的微笑。虽然“青草更加碧绿,光线更加明亮,朋友们团聚在一起,多么美妙的夜晚”看起来确乎是太高的希望,但这首歌里流露出的对真诚友情的怀念和吉尔莫那倾诉着动人故事的吉他却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此外,《自由的伟大日子》似乎找回了沃特斯那种尖酸的讽刺艺术,《错乱》《保持交谈》相当独特,专辑里几首器乐曲也是令人沉醉的那一种。

完整文章……

我眼中的平克·弗洛伊德

很多人喜欢平克,但他们不喜欢罗杰·沃特斯。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对社会充满了仇恨的偏执狂,根本不会弹贝斯,也唱不了高音。但是当巴瑞特注入了无与伦比的灵感和想象、吉尔莫和赖特绘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妙和华丽之后,是沃特斯铸就了平克·弗洛伊德的灵魂,一个在绚烂的光影中痛苦、在沉醉的迷幻中清醒的灵魂。

没有很爱也就没有恨,没有痛苦也就没有摇滚乐。沃特斯离开后的《藩篱钟声》仅仅剩下了一个精致的空壳。看沃特斯那张瘦长的脸,听他苍老的嗓音,读他的文字,那从废墟中挣扎着盘旋而出的嬉笑怒骂,那就是痛苦。

但是平克如果只关注沃特斯个人的遭遇那未免太肤浅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人的个体孤独处境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荒谬境遇提出的困惑与悲悯。巴瑞特的迷幻是服药后自然灵感的迸发,但是《干涉》之后平克的迷幻则是充满哲学意味的反抗手段。这就是沃特斯冷嘲热讽的能力和乐队其他成员在音乐上弥补他不足的绝妙配合。

《动物》这张专辑的封面也许最形象地代表了平克留下的印象:发电厂是冷酷的现实,但空中的猪却为现实笼罩上虚幻和荒诞的气氛,而我们就在这自相矛盾的阴霾天空下被震慑,被迷醉。那是平克·弗洛伊德一手制造的世界,当宏大的背景在你眼前铺开的时候,你只能投入这个世界,感受它的沉重与苍凉。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同时具有缤纷绚烂的音乐和犀利深刻的内涵伟大的乐队。历史上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