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9日星期六

丽江人哪儿去了?

去云南一直是我和老婆的梦想,这次终于去了。因为带着两个老太太,有些想去的地方只好放弃,比如梅里雪山和中虎跳。无论如何放松地过了两个星期,不出所料地产生了对上班的厌恶和恐惧感。

丽江是令人相当失望的地方,建议没去过的就不必对那里再抱什么幻想了。不过这并不代表我对丽江没有感悟。这感悟来自到古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穿过四方街打歌的人群,沿着通往望古楼的石阶向上走。这时候我看见几个穿着当地民族服装(所谓“披星戴月”)的妇女,背着竹筐(她们用的背板像枷锁一样垫在双肩前方,大理的杨叔属告诉我那是一种很古老的家伙事儿,现在都很少用了。现在当地少数民族一般直接用带子背在肩上或者额前)在嘈杂地操着各地乡音的旅游者当中穿行,竹筐里装的是沙子水泥木板之类的东西,建筑材料。游客们或兴奋或茫然,或以龟速毫无头绪地溜达或半张着嘴呆呆地盯着四周小铺里五颜六色的伪民族工艺品或摩拳擦掌准备加入跳舞的圈子,总之你若从高空俯瞰着一堆人就像是粘稠的糖浆一样滞涩缓行。四方街的广场上总得有好几千人,他们没有看见那几个背筐纳西妇女。就像是穿越荒蛮的丛林,她们沉默地前行,当痴呆的游客挡住了她们的道路,她们便停下因为习惯劳动而轻快的步伐,耐心地等上几秒,或者轻巧地转身在人缝中觅出一条通路。她们从不说“劳驾劳驾借光借光”,黝黑粗糙的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既不惶惑,也不无奈。她们从四方街附近一条没什么店铺的巷子出来,又钻进通往望古楼那条路的一侧一条黑黑的巷子,那里似乎又在准备盖起一间客栈。她们一趟一趟地在这两个地方之间来回穿梭。

这里我必须提醒大家了解如下事实:在四方街上狂欢的好几千人、在这古城所有灯火通明处寻觅浪漫和欢乐的好几十万人、在沿街铺子里鞠躬尽瘁卖工艺品、服饰、牛肉干、开饭馆酒吧咖啡屋、经营客栈的好几万人全都来自外乡;而真正的当地人就是这三四个背着建筑材料准备给外地人开给外地人的客栈盖房的妇女。

现在你理解了什么叫做“喧宾夺主”,甚至“反客为主”。

后来我们在山腰的一家纳西老夫妇院子里喝茶,从他们家可以俯瞰古城,不用花30块钱上望古楼。他们为此收每个进来拍照、喝茶的游客2块钱。我们在那里坐了一上午,喝茶、看书。老爷子告诉我们,古城里——主要是山腰上的边缘地带——目前可能居住着不到1万当地人,大部分是老人,年轻人都在新城生活。另外有一个餐馆老板说,古城里纳西人开的餐馆不超过5家。那个家伙就是传统纳西人,坐在桌边跟客人侃大山,老婆在里边操劳一切。其实真正纳西传统风味很简单,口味不错,但也没什么特别的。没有那种“原价98特价48”的“XX火锅”。

我问老婆,如果有一天你回家,发现家里正在办一个盛大的party,大家玩得可开心了,可是就是没几个你认识的,都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你会怎么想呢?老婆回答说:让他们玩去吧,我走了。

我很想知道纳西人是怎么看这些蜂拥而来闯入他们生活的外地人的(尽管我可以从他们的闲谈中感觉到些什么,但我不想妄加猜测)。我很想知道那个戴着“丽江门球协会”帽子、几十年如一日吃完饭后到四方街散步的老头儿,看着嬉闹的人群,还能不能回忆起他年轻时的家乡?我也很想拍一张照片,一个背篓的纳西妇女在游客的海洋中穿行。但是晚上看见她们的时候我的相机拍不下来,白天她们又不出现了。那天早上起得很早,跟老婆一起终于拍到了些无人的空巷,还尾随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以及他们的家长走到了方国瑜小学。丽江人,变成了只在早晨和晚上才能看见的稀有动物。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