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5日星期六

欢愉至死Amused To Death

听说明年4月Roger Water要来北京开演唱会,我想我一定不能错过的。很好奇,他会不会选唱Wathcing TV这首歌呢?
************************************************************
这篇东西原文来自一篇非常有名的国外评论,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国内同好整个翻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坚持完成了它,因为也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加了进去,包括对那件我们都熟悉的事件的看法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媒体的思考,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东西。因此可以说这篇作品是“编译”的吧。
************************************************************
这张专辑开始于一片细碎的虫鸣,阿尔夫·雷泽尔向我们缓缓讲述着《比尔·哈巴德的叙事曲》。那是他脑海中永远一个徘徊不去的幽灵:他是如何在二战的杀场上发现受伤的比尔·哈巴德,又是如何不得不丢下他转身离去。如泣如诉的音乐被雷泽尔祖父般苍凉的嗓音割裂着,随着故事渐渐拉开惨烈的场景而起伏,渲染出沉痛难言的色调。歌曲开头音乐的电视机转换频道的声音将成为整张专辑的主线——媒体是如何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的。歌曲的结尾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女孩说:“我才不管什么战争,要是打仗的话,我倒是也想看看,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头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然后频道又飞快地被换走了。

第二首《上帝所欲,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用大音量轰炸的方式来表明大众媒体强加在受众身上的力量。歌曲不断重复着几个关键的句子。首先是“上帝所欲,上帝即得”,就是说不过个人的意见如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次便是不断列举“上帝”所欲得的东西,里边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战争,有和平,有塑胶炸弹,也有法律,上帝是不偏不倚的,与道德无关。最后沃特斯宣判说:“不用惊讶,这可是教义。”不必追问上帝到底要什么,因为即使你不喜欢,上帝仍旧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在这张专辑里,我认为上帝可以同时按原意理解为一种人类最终的宿命,理解为被权力者掌控和异化的偶像,以及理解为无处不在硕大无朋的大众传媒,也就是当代西方社会的新上帝。

沃特斯后来解释说:“我对所谓宗教教义深感不安。当乔治·布什发动海湾战争时说上帝站在他那一边,我听了之后又惊又怒。在1992年,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力量的人竟然可以把政客的花言巧语说到这种地步。不过这就是他必须做的,拉拢选票来维持权力,再利用这个权力发展美国的工业。”

专辑中屡次提到的猴子,很明显比喻的是人类。专辑封面上的猴子/猩猩看着电视,费尽心机地想要明白他和其他猴子/猩猩的关系,这就是人类的尴尬处境。这一段歌词“坐在角落里的猴子,把学到的教训写进书本”相当于说,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教义。这首歌里我最喜欢的音效是那扇沉重大门的开启以及随之喷涌而出的排山倒海的合唱,展现着现代宗教——媒体控制之下现代人的狂热与迷醉。

同样是换台的声音引出了柔美舒缓的第三首歌曲《完美的感觉,第一部分》,这首歌讲述了人类如何踏上这条不归之路。最初的一幕就是猴子面对战争的废墟,他坐在乱石之上,手里握着一根破骨头,“把伊甸园留在了身后”——人类被逐出了永恒的乐园。然而,在短暂的困惑(“他说妈妈妈妈,总统是个大笨蛋,我们干吗要没完没了地读这些技术手册?”)之后,人类并没有汲取以往的教训(“记忆是陌生人,历史是给傻子看的”),而是开始在宗教中寻求赎罪和寄托(“他在圣书之池中洗净了双手”)。“人类不过是全能上帝手中的一个工具”,这是否就是说,人可以因为投身于宗教而免于对他的行动负责呢?这里一个绝妙的讽刺是歌曲的最后一段:“人们给他一艘核潜艇,派他去寻找伊甸园”。

《完美的感觉,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不着痕迹地一气呵成。为什么传媒能让人们坦然接受违反人性和逻辑的东西?注意歌曲不断重复的这一句:“你没看到么?所有这一切都都会带来完美的感觉,以美元和美分呈现,以英镑先令和便士呈现……”是啊,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以金钱衡量的时候,任何事情似乎都有了意义。然而爱情、忠诚、同情、勇气以及一切人类的情感又如何呢?它们如何来衡量呢?歌曲在后半部分导演了一出经典黑色幽默的闹剧,在那里电视节目主持人把战争当作体育比赛来解说,紧接着有关金钱制造完美感觉的荒谬警句由气势宏大的合唱唱出,起到了和“上帝所欲上帝所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出格的勇气》表达的是和《完美的感觉,第二部分》一脉相承的思想:媒体将战争美化,使之披上光荣神圣的华丽外衣,从而令人民心安理得地接受战争这个怪物。歌中“我俯瞰约旦河,我看到了什么”是直接引用了另一首歌曲《摇低可爱的战车》中的一句歌词。在那首描述死亡的歌曲里,天使便是沿着约旦河将死者带入天堂的。但是在《出格的勇气里》你会惊讶地发现主角是通过瞄准具观察约旦河的!同时,歌曲慢慢将注意力引向普通士兵接受的训练,他们已经被培养成了凭本能作战的机器。就这样,在所有人眼中,战争就和一个令人兴奋而且无害的电视游戏无异了。

有上一首歌曲的承上启下,《今晚晚回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将视角对准普通士兵,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武器造成的破坏,因此也不会感到内疚和痛苦。士兵“在舒适的例行工作中,在军事生涯的壮美中非常安全,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没有问题只有命令,还有飞行飞行飞行”,从军变成一种舒适而麻木的生活,他们就这样与被他们杀死的人剥离。在沃特斯看来,普通士兵没有过错的,他们不过是在服从命令。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各塑造了一个苦苦等待家人回家的妻子形象,分别在牛津和的黎波里(从随后的爆炸、玻璃碎裂和婴儿啼哭的声音我们知道了这位黎巴嫩妇女的命运),这一对比震撼人心。

歌曲再一次激愤地谴责了战争的娱乐化,最直接的词句是:“他善良的山姆大叔已经投资了十万亿,把这件好玩的事业做成一个战斗电子游戏”。不管是参战者还是观战者,他们似乎都相信战争不过是狂欢派对缤纷的平面图像,他们对暴力已经麻木不仁了,甚至“看到孩子们流血也没什么,那在电视上看上去挺刺激的”。他们关心的只是娱乐,已然忘却了人类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第二部分的《今晚晚回家》讲的是士兵回国后将受到的英雄凯旋般的待遇,这也是美化和神化战争的一个重大阴谋。

话锋一转,《太多的绳子》把矛头对准了人性的贪婪、罪恶以及满足于物质恩惠的本性。歌曲开头讲述了一个耸人听闻而又极端普通的故事,背景是在淘金时代,在那时友谊甚至抵不上一小袋金子。有人认为被抛弃的那个可怜虫“鲍勃”暗指平克·弗洛伊德的制作人鲍勃·埃兹林。“你不一定非要是一个犹太人,才有资格反对屠杀”这一句和《完美的感觉,第一部分》中“德国人杀犹太人、犹太人杀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杀死人质”遥相呼应,一语道出我们这个世界悲凉的荒诞属性。电视上又出现了越战老兵回到越南、看到他们使用的毒剂留下的怪物(这里可能指的是橙剂导致的胎儿畸形,也可能寓意战争已经把这些士兵自己变成了怪物)的凄楚场景。沃特斯尖酸地写道:“这是你的新款法拉利么?不错么,不过我还是想等F50出来”——当一切苦难和不公围绕在四周,使人难于呼吸视听的时候,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关心的只是炫耀财富。悲痛愤懑难以发泄,在这首歌里以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呐喊出来的“泪水灼痛了我的双眼”是整张专辑最感人肺腑的段落之一。

沃特斯一针见血地指出:“穆斯林或基督徒,毛拉或者教皇,布道者或者写下教义的诗人,给任何一类人太多的绳子,他们都会把它搞得一团糟”。这是在说,任何一种宗教获得了太多的权力和财富,都不再能够坚持他们最初真诚的信仰。

《上帝所欲,第二部分》延续了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列举了一大串世间或善或恶的存在,但是音乐的力度却柔和了许多,似乎是在为了过渡到第三部分做准备。在歌曲开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伪”福音教派牧师电视布道,沃特斯恶毒地把很普通的布道词中的“教堂”换成了“电视”、把“信仰”换成了“金钱”,构成了令人坐立不安的强大讽刺。在揭示上帝所要的东西的最后,沃特斯写道:“上帝想要他的秘密,永远不被揭示”。当我们理解了上帝在这张专辑中的含义之后,看到了这里不禁会会心一笑。

这一篇评论认为《上帝所欲,第三部分》似乎展现了人类脱离媒体控制的希望,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猴子转过身去的行为是非常茫然的,这一部分表现的意境也非常混乱。音乐上和前两部分大相径庭,舒缓而沉痛。杰夫·贝克有一大段刺痛人心的吉他独奏,这个时候沃特斯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他的音乐并没有因为失去吉尔莫而失去用吉他讲述故事的能力。

《看电视》这首歌定然会在我们这里引起争议,因为我们会听到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丰富,我已经慢慢了解了许多从前并不知晓的事情,并且相信真相总有被说出的一天。这里我也不想照搬原文的评论,只是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由于原声吉他的使用和唐·亨利的和声,歌曲变得格外亲切感人。沃特斯要竭力表达的是“我们除了看电视什么也不能做”这种无能为力的虚弱感,“她是我们每个人的姐妹,她是我们失败的象征”。这是我时常能够体会到的感情。但事实上,我并不是完全赞同沃特斯对媒体全盘否定的看法(毕竟我也是新闻工作者)。我相信,媒体在整体异化的同时,仍有人前仆后继地实践着新闻工作者揭露真相、打击丑恶、扶助弱小、主持正义的理想和人类的良心,尽管他们几乎都最终失败或必将最终失败。如果没有媒体,我们连许多基本的事实都看不到。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就算你看到了事实,你又能如何呢?我这些日子关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就在深深体会着这种虚弱感。但是或许希望也在这里。这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态度和“看电视”的人的态度,假如媒体能够以良心说话,受众能够以人性行动,那么人类似乎未必一定成为少数人手中的傀儡。这次全世界的媒体反叛(美国本土的媒体除外)和反战示威游行就是明证。

这首歌令我感兴趣的还有后半段沃特斯列举的其他烈士,他告诉我们:她与他们并不相同。这些人包括克罗马农人(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一支消失了的人类文化,我尚不明白这里的寓意)、被斩首的苏格兰安妮皇后、冷战的牺牲品罗森堡夫妇、一个不知名的犹太人以及一个不知名的尼加拉瓜游击队员,此外她也不同于那些被人类残忍杀害的渡渡鸟、Kankabono(哪里也查不到这个词)、阿兹特克和切诺基印第安人。

《三个愿望》是一首很容易被忽视的歌曲,我却觉得它恰好是沃特斯一生的写照。看看他对瓶中的神怪提出了三个什么愿望:“我希望黎巴嫩人能生活得快乐(社会责任),我希望有人来帮我完成这首歌(事业与灵感),我希望回到童年,父母都还健在(人生)。”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你想要她回家,可是你已经用完了你最后一个愿望。”被遗忘的,是爱情。这正是这些事物在沃特斯生命中的位置顺序。

《这是奇迹》是我所听过的最感人的歌曲之一。简单地陈述巨大的荒谬,在尖锐的嘲讽中悲怆地控诉。音乐听似平淡,沃特斯的低吟却浸透了痛意。沃特斯上来就列举了一连串西方现代“文明”(实际就是娱乐方式)对古老文化的侵袭,并将其归结为“在全能上帝的恩惠之下,在商品社会的压力之下,人类开化了自己,这是一个奇迹”。接下来的讽刺触目惊心:“我们有成仓库的黄油,我们有甜酒的海洋,只要我们需要我们就有饥荒,我们还有预谋的罪行”。很多人能在奔驰、保时捷、法拉利和劳兹莱斯之间充分地选择,但绝大部分人却只能任由别人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有关喀西马尼园的典故,似乎在暗示人类对自己的背叛。而“一个诚实的人收获了他所付出的,一个俄亥俄的农民还清了贷款”这种理所应当的事情也被称为“一个奇迹”,是令人欲哭无泪的嘲弄。最后对韦伯音乐剧的黑色幽默表达了沃特斯对整个西方文明空洞的娱乐方式的愤恨。歌曲结尾刀锋般直插云霄的女声欲说还休、欲走还留,将压抑的痛楚释放为最后的撕裂。

主题曲《欢愉而死》在淡然的陈述中开头,主人公开始对这种舒适而麻木、一切都变成娱乐和商品的生活感到困惑。但是已经晚了,“没有想法可思考,没有泪水可哭泣,所有的一切都已被吸干,滑向生命的最后一息”。至此整张专辑忽然被推上高峰,人类在欢愉的高潮中迎来了自己的末日,而以前一直在幕后隐现的“外星人”走上了前台。且看这一段大浪淘沙般的精彩结尾:
我们眼看悲剧展开,我们按指示行事,我们买了又卖,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但这一切已经结束,我们叫嚣隳突,我们开上赛车,我们吃掉最后的美食。在群星中间,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监视着一个微弱的光点,那是我们最后的欢呼。他们发现我们的幽影,都于电视机旁聚在一处。他们多方探测,他们重复试验,他们查遍了所有的资料,但外星人人类学家仍然找不到头绪。但是当他们排除了我们悲惨灭亡的每一种可能,只剩下了最后一种解释:这种生物令自己欢愉而死。没有泪水可哭泣,没有情感可留下,这种生物令自己欢愉而死”。

专辑在杜撰了一个冯尼古特式的结尾之后并未就此结束。原来,阿尔夫·雷泽尔的故事也没有完,这也许是最后的希望所在。雷泽尔告诉我们,因为看到哈巴德的名字和阵亡将士纪念堂里成千上万的名字安息在一起,纠缠他74年的噩梦现在已经消失了。或许,如果我们并不任由人性死去,而是努力和他人沟通,我们仍能找回真诚的情感和泪水,从而挽回在无聊的娱乐中欢愉而死的命运。

没有评论: